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c)中视新闻
国民党中将黄维之女黄慧南对话《中国晨报》 讲述父亲淮海战役被俘后的改造岁月和晚年生活
中国晨报 记者 钮则坚 周浩宇 发自香港
1948年12月,中国的历史画卷上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淮海战役。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十二兵团司令黄维成为了战争的关键人物之一,但不幸的是,他最终在这场战役中被俘。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军心,匆匆宣布黄维阵亡,并举行了一场庄严的追悼会。然而,远在家中的妻子蔡若曙,凭借着对丈夫深深的爱与了解,内心却始终坚信黄维仍活在这个世界上。
被俘后的黄维,身份由曾经的黄埔一期高级将领转变为了一名战俘。他经历了从坚决抵抗到逐渐接受改造的转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一方面,作为曾经的军人,他内心深处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失败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面对新中国的崭新世界,他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27年过去了。1965年,一个对黄维来说意义非凡的年份。这一年,他17岁的小女儿黄慧南终于见到了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对于黄慧南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她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突如其来的亲人;而对于黄维来说,这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重生。
黄维的故事,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保持信念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在特殊年代里依然能够坚守人性底线、勇于面对自我并寻求改变的人们,也见证了一位国民党将领在新中国的思想转变历程。
将军命运的“跌宕”之路
1948年的夏天,庐山作为避暑胜地,迎来了黄维与他的家人。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们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远离了战火的喧嚣。黄维的妻子怀有身孕,孩子们年幼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突如其来的军令打破了所有的平静。黄维不得不匆匆告别怀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子女,满怀不舍地前往武汉。
在武汉期间,黄维担任了一所新制军事学校的校长兼军事训练处处长。这所学校是根据某顾问团的建议设立的,旨在效仿西点军校的模式,培养三军的高级将领。黄维对此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军校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然而,战事日益吃紧,形势急转直下。1948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对军队进行全面调整。9月,在陈诚和参谋总长顾祝同的推荐下,黄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十二兵团的司令。这个任命并非黄维所愿,他更希望专注于军校的教育事业。但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且在陈诚的第十八军系统中深得信任,从旅长到师长再到军长,黄维深知自己难以推辞。在上级的坚持下,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重任。
然而,这个任命背后却暗藏着权力的博弈。原第十八军军长胡琏自认为兵团司令的职位应是囊中之物,但由于桂系与某军系的矛盾,胡琏最终只能屈居副司令之位。对此,胡琏深感不满,甚至以父亲病重为由一度离开了部队。
黄维(左二)与家人在一起(黄慧南供图)
10月底,刚组建完成的十二兵团从汉口转移至河南确山、驻马店一带。11月6日,解放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国民政府方面则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黄维部队快速向徐州集中,以参与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11月25日,黄维的命运转折点到来。在宿县附近的双堆集地区,他的兵团遭到了解放军的合围。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起义,进一步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到12月15日,除副司令胡琏等少数人逃脱外,整个十二兵团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成为了黄维军旅生涯的终点。他的部队在双堆集坚持了28天,士兵们饥寒交迫,甚至不得不杀马来充饥。而对面的解放军则得到了数十万民工的后勤支援,士气高昂。这场失败不仅是个人的巨大挫折,更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崩溃。黄维的遭遇和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将军在改造中“涅槃”
在被俘初期,黄维对新中国政权持坚决抗拒的态度。作为黄埔一期的高级将领,他固守着对国民党军人的身份认同,坚决拒绝接受思想改造。
新中国方面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来感化黄维。他们安排黄维参观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让他亲眼见证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从繁忙的工厂到丰收的农村,从书声琅琅的学校到救死扶伤的医院,每一处都展现着与他预想中完全不同的新气象。
1965年,组织特意安排黄维乘坐专列前往杭州和上海进行参观。沿途所见让这位昔日的国民党将领感触颇深。杭州的湖光山色依旧美丽,但城市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工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显著成就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黄维在上海考察期间留影(黄慧南供图)
在上海期间,黄维住进了民国时期就享有盛名的锦江饭店。这里依然保持着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小女儿黄慧南。
组织者精心策划了这场父女见面,他们希望通过亲情的力量,触动黄维的内心,促进他的思想转变。陪同人员全程记录着交谈内容,仔细观察着这位老将军的反应和变化。
“黄维向女儿热情地讲述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他说:‘国民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共产党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这番话既是黄维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显示出他的思想正在悄然发生转变。”黄慧南向《中国晨报》记者回忆着60年前的这段发生在上海的经历。
在改造过程中,新中国方面采取了人性化的方式。他们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改变黄维,而是让他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比较。这种方式虽然耗时较长,但效果却十分显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维逐渐认识到新中国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成为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
进过杭州和上海这次参观和学习,在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中,黄维的变化尤为明显。他不再固守旧观念,开始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新中国的发展。这种转变不是表面的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肯定。
我们的父亲(书籍封面)
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黄维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从最初的敌对逐渐转变为理解和认同。他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和决心,也见证了新政权为改变中国面貌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父女重逢“泪目”忆往昔
在接下来深入的交谈中,黄慧南向《中国晨报》的记者继续回忆着1965年在上海的那段难忘经历,特别是那场意外的“重逢”。那时,她还是北郊中学一名17岁的高中生,生活简单而平凡,日复一日地在教室里埋头苦读。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洒在课桌上,给日常的学习生活添上了一抹温馨的色彩,一切似乎都按照既定的轨迹平稳前行。
然而,这份平静在一个寻常不过的课堂上被彻底打破。正当黄慧南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导主任的身影悄然出现在教室门口,他的步伐稳健而带有几分急促,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在全班同学好奇的目光中,教导主任轻轻地走到黄慧南身旁,用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以一种温和却又不容置疑的语气示意她跟随自己前往办公室。
走出教室,教导主任又一脸严肃地告诉她:“你的父亲来上海了,现在正在锦江饭店。”听到这句话,黄慧南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紧接着是坚决的拒绝:“我不去。”在她心中,姨父黄崇武才是那个给予她父爱的人,是那个陪伴她成长、教会她许多人生道理的“父亲”。
黄慧南的成长历程中,姨父黄崇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黄崇武不仅是上海复兴中学的教师,更与她的父亲黄梅兴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这份特殊的联系,让黄崇武夫妇将黄慧南视为亲生女儿一般疼爱。自黄维被俘后,黄慧南的母亲蔡若曙带着她投靠了妹妹一家,从此,姨父姨母给了她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她习惯用上海话亲切地称呼姨母为“姆妈”,姨父为“爸爸”,而姨妈则成了她的“妈妈”。
然而,在教导主任的耐心劝说下,黄慧南最终还是同意了这次会面。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家庭团聚,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她需要配合组织的工作。于是,在姨父黄崇武的陪同下,她踏上了前往锦江饭店的路途。
锦江饭店的房间里,61岁的黄维正等待着他的小女儿。他仔细端详着这个从未谋面的孩子,试图从她的眉眼间寻找一丝自己的影子。在便衣人员的陪同下,父女俩开始了交谈。黄维关切地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了解她的梦想和志向。当得知黄慧南想学医时,他给予了全力支持。
黄慧南发现,眼前的这位老人慈祥而和蔼,与她之前所听到的那个“放毒气的魔王”形象截然不同。黄维兴奋地与她分享着在杭州参观的所见所闻,对新中国的建设成果赞不绝口。这次会面,不仅是父女情感的交融,更是黄维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中国晨报社社长钮则坚与黄埔一期黄维将军之次女北京市崇文区原政协副主席黄慧南在北京合影(周浩宇 摄)
原来,这次会面是组织精心安排的一部分。黄维作为一批战俘的代表,乘坐专列先到杭州,再到上海参观。在与家人团聚的过程中,他的思想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次重逢虽然短暂,却成为了父女关系的转折点。黄维不仅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和进步,更见证了新中国在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深感欣慰,因为在这个新时代里,一个女儿能够安心读书、规划自己的未来,这在旧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将军晚年忆时代“变迁”
1975年,在北京一处静谧的院落之中,黄维踏上了撰写战争回忆录的征程。这部沉甸甸的手稿,凝聚了他对淮海战役失利深沉而细致的反思。
在这份回忆录里,黄维深刻剖析了军队败北的根源所在。从军事指挥体系的混乱无序,到后勤补给线的岌岌可危;从士兵们日渐消沉的士气,到民众支持度的彻底丧失,这些因素共同织就了战役失败的悲剧之网。他尤其提及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在淮海战役期间,对方能够得到数十万民工的鼎力支援,反观己方,百姓却紧闭家门,生怕被征召劳役,这样的鲜明对比,让他深刻体会到,失去民众基础的军队,就如同失去了生命的土壤,终将枯萎。
黄维逐渐意识到,这场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是民心向背的直接体现。1978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他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这一转变,标志着他从一位曾经的反对者,成长为一名真诚的建设者,其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北京的日子里,黄维与众多原阵营的将领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时常相聚,共话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这些昔日的军事领袖,如今已成为了新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维对教育领域的进步格外关注。身为曾经的军校校长,他亲眼目睹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轻学子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心中满是感慨与欣慰。
1983年,黄维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7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常对访客说:“新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人民的心声。”他的女儿黄慧南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一名医生。在父亲离世后,她细心整理了父亲的遗物,其中包括那份珍贵的战争回忆录,这些文字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岁月悠悠,黄维的故事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写照。从一个高级将领到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转变历程,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生动诠释。在和平盛世的今天,这段历史依然警醒着我们:唯有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政权,方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编辑:刘伟
供图:作者/或供稿单位授权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新闻采访/投稿邮箱:975981118@.qq.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报媒。
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
团长:
常建国(中华新闻社社长、西安市侨联副主席)
副团长:
王群(华人世界网总编辑、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 黄光宇(澳门红刊杂志、出版社负责人)
成员:
梁玲(共工新闻社副社长、采访团秘书长)|蔡紫峰(资深华文媒体人)|熊宇(大众新闻报社社长)|骆闻(资深媒体人)|陈杰(共鸣新闻总编辑)|钮则坚(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许衙评(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周浩宇(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许卫平(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赵韦(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李远方(资深华文媒体人)|刘伟(中视快报网负责人)|薛迅(曙光通讯社社长)|武跃先(澳门都市报总编辑)|雷挺(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讯 更多资讯....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5-01-09 17:57:03发表在中视快报网,本网(平台)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
中视快报网本文链接: http://www.ccutv.cn/news/8856.html